这些含有致癌填充物的餐盒该如何处置,质检总局还没说,但曾经有报道提示我们,该如何辨识可能致癌的餐盒:手摸软绵绵,轻撕就决裂,一闻刺鼻又呛眼,遇热变形还渗漏,剪碎了扔进水里会下沉,一折会呈现白印……有了这些提示,消费者在用餐前,对餐盒又要有一番仔细观察了;而一直以来贪图廉价而运用这些餐盒的商家,想必又要为可预见的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连连叫苦。就在此时,我想的却是“专家”什么时候出来为这些致癌餐盒辩护。
有这样的顾忌,绝不是空穴来风。近来被爆出的餐饮黑幕,简直每次都会有“专家”出来对质检部门和消费者说“不”。如“天绿香”目前已被确认是有毒的,但就在几天前,肯德基还宣称他们送“专家”检测后,不能肯定有毒,因而照常销售“芙蓉天绿香汤”。如今回头来看这一检测结果,都不晓得是专家诈骗了肯德基,还是肯德基和专家合伙诈骗我们。
再如,禁用PVC膜包熟食的消费警示已发出多日,还有“专家”三言两语地为它辩护,有的报喜不报喜,避DEHA致癌不谈,大谈检测发现PVC膜氯化物未超标;有的拈轻怕重,称PVC膜在国外被禁用并非因其“致癌”,而是燃烧后会释放有毒气体;更有甚者,以医学专家的身份发出“安民告示”,称“致癌”也会因人而异,未必所有人吃了含DEHA的东西都会有事……其中令人费解的还数“因人而异”的高论———吸烟致癌不也是因人而异?不洁的性生活易感染艾滋病何尝又不是因人而异?“吸烟有害安康”的警示、推广安全套和提倡洁身自好的努力,难道都是多余的吗?这样的“专家”看法,殊属可笑!
从苏丹红到特富龙,从PVC到天绿香,在近来的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中,消费者最普遍的感受,就是有关部门的检测结论总要迟上一拍半步;但我要说,其中最奇特的现象,恐怕还要数总是与消费者对着干的“专家意见”。外国专家说有问题,我们的“专家”偏爱说没问题;消费者听到风声心怀顾忌,我们的“专家”却疾呼“你大胆地往前走”……
食品安全风波中屡屡呈现的这一怪现象,让我不禁困惑:这些喜欢“反其道而行之”的专家,是长歪了脑袋,还是坐歪了屁股。这样说,并不是不允许专家们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科学研究允许见仁见智,但也得要有充分的理由。拍胸脯说没问题,或者泛泛地说“因人而异”,类似的“专家说法”,不能让人信服。更值得警惕的是,企业送检的结果说没事,质检部门的调查却有事,专家们“唱反调”的动机可疑。再联想到很多专家本来就是企业的“顾问”,有的甚至还是出入企业家盛宴的“座上客”,又怎能让人不生疑?
类似食品安全这样的公共事件,专家的声音必不可少。但出于我辈无知小民对身家性命的珍惜,还请“专家”们说话前先坐正屁股,摆正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