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发展战略
充分认识食品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潜心研究新的安全危害源,正确区分食品安全、食品安保、食品质量,科学制定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食品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是未来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所面对的战略任务。
政府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于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的研究和实施上。重点研究并监管无意识污染( 食品安全)和有意投毒(食品安保)的可能性,对于前者,重点在于潜在的安全隐患,应鼓励对潜在的安全隐患源(危害因子)的特点和危害规律的研究。对于后者,应该将其列为刑事案件,按照有意投毒、故意伤害他人的性质,通过公安机关从严惩处。
2003年发生的“非典”(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事件,使中国第-次感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巨大冲击,2008 年1月30日发生的“毒饺子”事件使中国感受到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对于国际贸易和外交政策的冲击,2008年9月发生的三聚氰胺“三鹿奶粉”事件使中国再次感受到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对人民健康、食品工业产业、国家经济建设、对外声誉、社会稳定的巨大撞击,其综合影响不亚于八级大地震。类似的还有2011年发生的双汇“瘦肉精”和台湾“塑化剂”饮料事件。因此,树立“应急”(Emergeney)理念,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预防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科学实施应急预案已经成为政府、企业管理层的必修课。
应急管理要求在突发事件爆发后,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为此,中国政府特别加强了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研究和管理工作力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措施。2004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突发事件预案的纲要框架,建立了包括国务院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专项议案等在内的五级预案体系。根据国务院的总体预案,公共安全被划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 、事故灾难( Accident Calamity)、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mergency Public Halth Incidence)和突发社会事件( Emergency forSocial Istabiliy)食品安全事件属于公共卫生事件。2009年3月,教育部批准在暨南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专业; 5月,暨南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应急管理学院8月,首个国家级应急培训基地在国家行政学院挂牌成立,专门用于对中高级官员进行应急管理工作轮训。
食品的细菌危害
细菌是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单核细胞生物,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体、螺旋体。狭义上则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它们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 无核仁和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食品的周围环境中,到处都有微生物的活动。食品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及消费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并危害消费者健康。其中,细菌对食品的污染是最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是食品最主要的卫生问题。引起食品污染的细菌有多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以食品为媒介引起人类感染疾病或食物中毒;另一类虽非致病菌,但它们可以在食品中生长繁殖致使食品的色、香、味、形发生改变,甚至导致食品腐败变质,从而影响食品品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有来自于网络文章,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本站也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如文章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