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发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肖/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2日讯(记者 韩肖)1月1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回忆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事情时表示,经过数据比对显现,食品安全舆情热点占解析数量比例从2015年的100%到2017年的62.1%,从危机应对为特征的“热点解析”,到以风险预防为特征的预警提示,我国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管理愈加主动、沉着。
2013年、2015年和2017年食品安全舆情热点占解析数量的比例
材料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孟素荷引见称,2017年1-12月,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三司的指导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共计完成29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128人次的专家参与。在全年29期风险解析中,回应舆情热点的解析为18期,占62%;主动停止预警提示的为11期,占38%。
与往年相比,2017年食品安全舆情热点密度减少,热度降低。新热点中与食品营养安康相关的内容增加,在对诸多传统食品的评价中,一些颠覆性的观念呈现。
孟素荷以为,以中国传统食品大规模回归为特征的消费晋级,需逾越“用科学的数据阐明产品”的门坎。食品与生命科学的学科穿插、科技与产业的深度对接,已成必然。
关于食品安全舆情的好转,在孟素荷看来是实力提升、监管到位以及社会“共治”在显效。回忆过去的十年,是中国食品安全产业链梳理、构建和不断强化的十年,也是食品安全水平逐渐提升的十年。建立强大的自身,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是舆情向好的基础。
关于社会关注度比较大的网络谣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7年成功地打出了组合拳,在系统内建立了3960个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微信号、头条号的矩阵。与科技界合作,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辟谣信息85条次。2017年,公安、网信部门对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实行治安拘留等处罚50件次。
孟素荷以为,2017年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成“辟谣”的生力军,而企业、科技界、媒体在科普战线形成集结。
关于食品安全仍存在的问题,孟素荷表示,比较而言,2017年,微生物污染问题较上年下降了5.2%,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较上年下降了6.1%。而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指标不合格问题愈加突出,占问题总数的21.9%,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2.6个百分点,原料污染成中国食品安全的顽疾,且短期内难以化解。
此外,急速发展的中国网络食品和快餐平台,既是中国食品消费的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安全问题和矛盾的关注点。
产品标示中的“阴性标签”、“养生节目”中的“伪科学”传播等问题,在孟素荷看来,在我国的产品广告中,以宣称“不加防腐剂、不加糖、不加食品添加剂……”的宣传,将合规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污名化,打擦边球,具有不良诱导的嫌疑。且在主流媒体中经常呈现,应配合宣传部门尽快予以规范管理。一些地方电视台的养生节目中,大量传播的“伪科学”观念,成为谬论传播的官方平台,应予以有效治理。
(责任编辑:吴晓薇)
东莞首宏蔬菜配送公司
服务热线:134-804-11888
联系人:苏首宏
电子邮箱:815665333@qq.com
QQ:815665333
网址:www.shucaipeiso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