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方面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及性上更进一步。”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着重强调,要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取得新的提升。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殷切叮嘱,彰显出大国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更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在2025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着重强调了我们党“民生为大”的治国理念。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面对小小社区书记、“90后”李肖娜代表详细询问:“社区规模有多大?改造情况如何?加装电梯是否普遍?老百姓的意愿强烈吗?”总书记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生小事”。如今,我国社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社会群体不断细化分化。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是实现社会善治的重要途径。其中,对亿万农民的民生关怀以及对万千乡村的民生建设,意义尤为重大。
关乎每一位群众、每一个家庭的民生建设,就如同农田里的基础设施,不仅要筑牢根基,更要实现普惠共享。近年来,从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到推进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从建立健全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机制,到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一项项基础性民生工程犹如播撒在广袤田野的种子,孕育出农民群众基本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和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关键节点,更要做好兜底工作,密切关注每一个有返贫致贫风险的群众,做到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化解一个。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当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逐步向普惠性发展时,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基础上,还要持续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把民生“安全网”织得更密更牢。
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关键在于推进改革。对于农村居民而言,他们期盼养老金能够逐步提高,希望大病保险的年度支付额度不断提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正是对这些需求的积极响应。对于投身城市建设的务工农民来说,能否在常住地享受社会保险、住房保障,一同进城的孩子能否在城市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切实投入精力,打通基本公共服务惠及更多人群的堵点和痛点,让进城农民在城市生活更有保障。
无论是加强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还是提升公共服务,最关键的是要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要瞄准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迫切、当下能够实施、经过几年努力能够取得成效的重点实事,做到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这对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尼珠河村,孩子们上学坐上了“空中校车”,落差近200米的高空索道缆车和高达268米的观光电梯,让他们原本往返6小时的上学路缩短至1小时。在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建在中心卫生院的远程诊疗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山区农民就医,不少疑难病例在专家指导下不出镇就能痊愈。当一桩桩“为民小事”切实落地到村落农舍,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能与民生温度实现同频共振,群众的笑容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高度的最佳体现。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在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将带着更多乡亲们的心声共同商议国家大事。当我们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民生这张答卷必将越来越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