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咸阳市国家苹果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张东教授领着记者步入无糖组培室,查看苹果组培苗的生长状况。张东向记者介绍:“去年,这里培育了6万株砧木苗,之后这些苗子跨越数千公里,被运往吉尔吉斯斯坦的示范园用于扩建苗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坐落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近年来,有着“农科城”美誉的杨凌成了国际农业合作的新高地。2018年,该校与吉尔吉斯斯坦的高校、农牧企业展开合作,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楚河州建成了占地10公顷的中吉果木良种繁育示范园,进行苹果苗木试种,推广繁育栽培技术以及果园管理经验。
??身为示范园的首席专家,张东频繁往返于中吉两国。他表示:“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筛选培育适合当地气候的苹果品种。通过推广学校成熟的技术,助力吉方在当地实现矮化苗木的规范化繁育,进而降低果园运营成本,提升生产效益。”
??专家们觉得楚河州具备种植苹果的自然条件,不过当地冬季较为寒冷,果木的抗寒性成了关键因素。经过反复试验,团队在示范园确定引进4个苹果品种、3个砧木类型,目前这些品种和类型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张东称,这些苹果品种从示范园走向市场还需要时间,但未来要是能培育出种植成本低、符合当地口味的新产品,将有助于实现消费者、果农和企业多方共赢。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建成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
??2017年,学校的小麦育种专家张正茂前往哈萨克斯坦,参与中哈粮油作物生产科技示范园建设。8年来,张正茂团队在示范园持续开展小麦引种工作,推广宽幅沟播技术,并且筛选出一批农艺性状优良、抗性强的品种。在同等栽培条件下,这些品种的单位产量相对当地对照品种平均提高20%到30%,最高增产60.51%。
??培育出相对稳定的优良小麦品种通常需要8到12年,通过审定则要耗费更长时间。张正茂表示,如果品种通过哈方审定,未来要形成产业,解决产品销路是关键。目前,示范园已和中哈粮油企业建立合作,共同构建起高校负责品种研发、技术推广,企业进行种苗收购、产品加工及销售的成果转化机制。
??张正茂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都有培育优质粮油作物、保障粮食安全的需求。海外示范园在培育适合中低产田的小麦品种、土壤改良研究方面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种业合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依托海外示范园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智慧解决方案。学校在乌兹别克斯坦建成面积近100亩的节水农业示范园,展示太阳能喷灌机和智能水肥一体化装置在小麦、棉花种植中的应用;在哈萨克斯坦,学校专家在盐碱地治理示范园研究节水控盐灌溉技术,攻克旱区盐碱地治理难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闫锋欣表示,当前中亚国家正处于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阶段,中国高校可以进一步与中亚国家相关机构合作,探索运用科学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提高其农业数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