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之际,全国春耕备耕工作自南向北依次展开。智能化大棚里忙着育苗、植保无人机在进行施肥作业、科技特派员纷纷下乡……各地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广袤沃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贵州省思南县周寨村的“双高”红薯育苗基地,温室大棚所采用的精准控温技术成效显著。红薯种苗仅需20天就能出苗,60天便可移栽,相较于传统方式,提前了三周完成栽种。
贵州省思南县周寨村红薯育苗基地技术员王蓉介绍道:“相比较而言,这个薯种更能适应我们本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仅产量更高,而且抗病性更强,淀粉产量可提高20%以上。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育苗工作,准备了约1500吨新薯种。”
据了解,思南县今年计划种植“双高”红薯6万亩,种植范围将覆盖全县27个乡镇(街道)。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的南繁基地里,一片片用于制繁种的小麦、青稞陆续成熟。科研人员们在田间地头仔细查看小麦、青稞的长势和成熟度,为下一步的制繁种研究做好准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试验站站长刘静每年都会来到云南。她表示:“通过南北地理差异,我们能够筛选出一些适应性好、抗性强,丰产性也佳、综合性状都较为优良的品种。”
由于元谋县光热资源丰富,且干旱少雨,年均气温达21.6℃,非常适宜麦类、十字花科作物种子繁育。在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的助力下,元谋县已累计获得育繁种专利32项,自主研发的86个农作物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认证,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在位于江苏连云港的云台农场,高效节能、操作便捷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成为了1.8万亩小麦春季管护的得力帮手。通过无人机作业,每1000亩地仅需一名工作人员,两天时间就能完成农场全部小麦地的施肥工作。
苏垦农发云台分公司总经理陈宽兵说:“目前,我们云台农场耕地已实现无人机播种、施肥、撒药及巡田的全面覆盖。在无人机的北斗终端中输入田块坐标边界,无人机就会自动规划航线,肥料喷洒重叠率误差小于5厘米。这样能让小麦吸收更均匀,比普通农机喷洒的效果更好。”
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田间地头大型拖拉机、甘蔗种植机并列同步作业。不到15分钟,两垄长约200米的甘蔗就全部种植完毕。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福库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才库表示:“今天我们一共出动了7台机子,一天的作业量在40亩到60亩之间。”
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是国家区域性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实施良种化、规模化、水利化、机械化模式。目前,来宾已投入4万多台(套)农机具开展春耕生产机械化作业,完成甘蔗机耕面积36万亩。
“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对于苗情长势较弱的麦田,我们以促为主,每亩追施尿素15公斤左右和适量的磷酸二铵;第二,对于苗情长势健壮的麦田,我们以控为主,可以实行氮肥后移,以此来保证咱小麦的丰产丰收……”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张敏霞在田间指导农户进行麦田管理。
雨水节气过后,河南8500万亩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刘口镇,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根据不同苗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春季小麦田间管理方案。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种粮大户张念新说:“通过专家的讲解,我了解到我的小麦已经进入了返青期,下一步我将按照专家的指导,进行浇水、施肥、病虫害的防治,希望我今年的小麦还是能有个好收成。”
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当地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派出16个技术指导组,指导广大农户根据苗情和土壤情况选肥施肥,确保小麦稳产高产。
河南省淇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万红国说:“在一类苗和二类苗这一块,现在主要第一项工作就是浇水,对于三类苗管理要及时尽早,要搞施肥浇水同时上,能够促进小麦二次分蘖,来提高后期产量。要是温度提高到在10度以上,或者10度左右,要进行有效化学除草。这个时间杂草比较小,除草效果比较好。”
从良种到良机,再到良技,田间地头科技元素不断“焕”新,人们争分夺秒,追着春光开展农事活动,满怀期待地迎接丰收的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