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豆腐放不长,在炎热的夏天,中午买回家的豆腐,没过几小时,到晚上可能就变酸变坏了。要说有一种能放180天的豆腐,很多人一定不信。然而,这种豆腐就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开发出来了。
保质期从几小时一下跃升到180天,自然不是传统方法能做出来的,这可是融合了纳米技术的生物布丁豆腐。布丁?没错,这种豆腐的质地,就跟果冻布丁一样,极富弹性,用镊子可以夹起来,切下来的每个小块也都紧绷着,不像平常豆腐,一切就碎。
既是酸奶也是豆腐
2006年,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董明盛教授和澳大利亚农业食品部合作,开始研制这种高科技的生物布丁豆腐。这种豆腐的学名叫全子叶活性乳酸菌豆腐,简单来说,它既是酸奶也是豆腐。
董明盛告诉记者,市面上含活性乳酸菌的食品基本上都是奶制品,相比奶制品,豆制品有很多奶制品没有的功能性成分,大豆异黄酮、大豆皂昔、维生素E等不仅可以预防乳腺癌,还能降血脂、抗衰老。之所以叫全子叶,是因为保留了豆渣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尤其是难溶于水的大豆异黄酮以及大豆膳食纤维,此前由于豆渣口感不好而大量丢弃,造成极大的营养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有种酶是极好的凝固剂
当然,这里面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大豆变成豆腐,要浸泡、制浆、凝固,最后才成型,而成型的关键在于豆浆的凝固,人们常说“手艺高低看点浆”,就是这个道理。
“点浆”普遍使用的是石膏和盐卤等盐类凝固剂。用石膏制成的豆腐保水性能良好,表面光滑细腻,但实际生产中石膏常常过量使用,这使豆腐带点苦味。用盐卤做出来的豆腐保水性差,出品率也低。另外一种常用的凝固剂叫葡萄糖酸内酯,保鲜期要长一点,但内酯豆腐偏软,容易破裂,还略带酸味。也就是说,目前豆腐加工用的凝固剂,没一个能让人满意。
近年来,有一种酶类凝固剂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这种凝固剂叫微生物谷氨酞胺转氨酶,顾名思义,就是从微生物中提取的谷氨酞胺转氨酶,这种酶能把蛋白质分子连起来,形成强有力凝胶,改善豆腐的弹性、粘和性和保水性。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普通豆腐添加了这种酶之后,凝胶的网络结构也会明显“粗壮”起来,更何况是这种生物豆腐,也难怪会有果冻布丁的质地。
加入乳酸菌 闻起来有股香味
然而,光有这种酶也不行。董明盛研究发现,单纯在微生物谷氨酞胺转氨酶的作用下,豆浆凝胶需要在37℃-40℃下保温16到20小时。在这种条件下很难保证豆浆不腐败,且凝胶强度较弱。
这需要加入乳酸菌。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能大大缩短凝胶所需时间,仅需4个小时。这种凝胶也具有更高的硬度和更好的保水性,既有酸豆奶的营养,又有豆腐的口感和品质。另外,乳酸菌产生许多风味物质,生物布丁豆腐闻起来有股特殊的香味。
做起来其实没说的这么简单,要先用纳米微射流技术制备出大豆纳米微乳,再建立基于乳酸菌发酵的豆乳冷凝胶技术。这种豆腐的乳酸菌存活能力很强,在4℃下,过了70天,乳酸菌活菌数还能维持在 10000000cfu/g以上,而普通酸奶最多只有20天的保质期。这种豆腐的货架期就更长了,达到了180天。
推荐阅读:
由于各地口味不同,做豆腐的花样丰富,豆腐脑、豆腐干、豆腐皮、南豆腐、北豆腐各有各的特点,豆腐与三种食物搭配,营养更加分。
豆腐虽然营养丰富,但膳食纤维缺乏,单独吃可能带来便秘的麻烦。而青菜和木耳中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正好能弥补豆腐的这一缺点。豆腐不但天然健康,还简单易做,是我们常吃的家常菜。豆腐和所有食材几乎都“百搭”。但如果想要更好地吸收豆腐的营养,在餐桌上就要给它找好“搭档”。
(责任编辑:任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