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自南向北正逐步迈入春耕备耕以及冬小麦返青生长的阶段。面对今年以来全国降水量和主要江河来水量相较于常年同期有所偏少这一不利状况,水利部门积极发挥数字孪生水利体系的作用,持续开展供用水形势的分析以及预测预报工作,科学且精细地开展大江大河大湖的水量调度和骨干水工程的运用,强化灌区的运行与灌溉管理,全力确保春灌用水和城乡供水的安全。

目前,全国土壤的墒情总体处于适宜状态,重点水库的蓄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灌溉水源相对比较充足。综合春季降水、江河来水预测以及春灌需水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春灌用水和城乡供水整体上是有保障的。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对三峡水库进行调度,将日均出库流量控制在不低于7000立方米每秒,使得湖北沙市、汉口以及安徽大通等主要控制站的水位平均分别抬升了1.6米、1.3米和0.4米,以此满足中下游长江沿线农业灌溉等引水取水的需求。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自2月19日起,把小浪底水库的下泄流量从75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1300立方米每秒,全力保障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灌溉用水。
各地水利部门结合来水情况,采取蓄、引、提、拦、调等多种举措,努力增加灌溉的可供水量,充分发挥大中型灌区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优化调度、科学配水,依据作物种植结构、灌溉用水需求、土壤墒情、水资源配置以及预测来水量等因素,及时对灌溉方案进行优化,因地制宜地推广适用的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实施科学灌溉,最大程度地保障春灌用水的需求。当前,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等8个省份已经开启春灌工作,广西、四川等省份的灌区也已开闸启泵进行充渠蓄水,为春灌做好准备。全国累计灌溉面积已达到2600余万亩,其中已开灌的大中型灌区有428处,灌溉面积为2400余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