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这一内容引发社会广泛热议,代表委员们围绕此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展现出对乡村养老问题的高度重视。

自2014年我国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基础养老金已历经多次上调。此次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涨20元,这种逐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的举措,深刻彰显了国家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深切关怀。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刘寨村党支部书记程玉珍表示:“今年养老金又提高20元,村民们都特别高兴,这是一项实实在在惠及民生政策的具体落地。”她认为,国家应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标准,并丰富服务内容;同时支持乡村两级探索日间照料中心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农村养老模式,依据老年人的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等级设定相应的补助标准。
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处于加速转型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愈发突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障问题一直是社会长期重点关注的核心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指出:“目前农村老人的待遇水平相对较低,个人交纳部分与基础养老金相加起来仅有200多元。”他强调,若继续让农村老人主要依靠子女养老,城乡发展差距将会日益扩大,进而影响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
今年,张翼将一份关于从“十五五”起推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倍增计划的建议带到了两会。他建议,在未来10年,国家将个人基础养老金部分每月提高20元至30元,通过“分步走、小步快跑”的方式实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倍增”。
张翼分析称:“如果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农民的基础养老金能提高到600元左右,两位老人在一起生活就会有1000多块钱,这样就能大大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他认为,以基本养老金的方式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再加上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将能尽可能过得安稳。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三箭劳务管理有限公司油漆工班组长陈雪萍建议,政府应逐步提高农村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确保养老金能够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同时,应建立养老金定期调整机制,根据物价上涨情况及时对养老金额度进行调整。
张翼还提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出台时间相对较晚,在此之前新农合缴纳的资金较少,且大多数农民选择最低档位交纳,这导致当前基本养老金额度较低。他建议,可以参照城镇企业职工视同缴费年限的做法,让有过交公粮或交农业税经历的农村老人提升基础养老待遇。“我觉得这样做更加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共同探寻发展之路,让所有人在未来都能够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农民种粮也会更有干劲。”
同样关注该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电气(芜湖)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杨表示,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收入水平合理设置交费档次。例如,某地区农村居民能够拿出1万元至2万元交费,就可以重点优化调整相应档次的养老金额度,以此激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增加个人账户积累,进而提高养老金水平。
陈雪萍和李杨同时注意到,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居民参保意识不强等原因,目前参保率较低。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民相关参保政策的宣传力度。陈雪萍建议,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更多农村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告诉老百姓,交多少钱、能拿多少钱、多少年回本、哪种方式最划算、到哪里交、怎么交等,让他们自主选择。”李杨补充道,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常年不在老家,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可以借助网络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或其子女进行宣传,从而调动他们的参保积极性。
3月9日,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202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加快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保障老有所养作出了顶层设计,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这项待遇涉及1.8亿城乡老年居民,我们将认真抓好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