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天的脚步来临,气温回暖,田间地头的耕种工作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如今,春耕呈现出一番新气象,北斗系统被用于播种导航,无人机被用来施肥打药,卫星遥感技术则可测算收割时间。越来越多“Z世代”的新农人纷纷走进田间,为春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变化。

??“00后”担当“田保姆”
??“我种了500多亩地,其中300多亩都交给‘田保姆’来管理。在春耕时节,完全不用担心会错过农时,真是省心多了。”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沙市镇涂下垅村村民程先华刚和记者搭话,就对“田保姆”称赞有加。
??他所说的“田保姆”,就是“00后”新农人程如章。从田地的翻耕、育秧插秧,到使用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程如章都能独立完成。走进程如章的库房,能看到插秧机、拖拉机、旋耕机等20多台现代化农机整齐摆放着。
??几年前,程如章跟着父亲开始从事农业种植。“我看准了规模化、机械化种粮的发展趋势。”他说道,以春耕时的插秧作业为例,以前10多个人忙活个把小时才能插完一亩田,而现在插秧机10多分钟就能完成同样的工作量。
??“种好田不仅仅要依靠经验和体力,还要算好经营账,合理调配农机资源。”程如章在当地创建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周边农户提供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等一系列农事服务。
??如今,程如章已经接到了3000多亩农田的服务“订单”,周边农户都愿意把自己的农田交给这位经验丰富的“新农人”来打理。
??“农业领域广阔,大有可为,正逐渐成为一个‘炫酷’的行业。只要用心深耕,一定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程如章充满信心地表示。
??借助北斗,种田精准高效
??这几天,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农民刘富康忙得不可开交。今年春耕,他用新买的无人机在4天内就完成了1600亩小麦的农药喷洒工作。
??1996年出生的刘富康热衷于学习和尝试各种新农用技术,先进、智能的农业设备是他的最爱。
??当他了解到可以借助北斗导航系统进行精准播种,甚至实现无人驾驶时,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他就为自家的两台拖拉机安装上了北斗智能终端。
??现在,刘富康已经熟练掌握了这套系统的使用方法。在播种玉米时,他坐在拖拉机上,只需在转弯时把控一下方向,其余时间都不用碰方向盘,还可以转过身观察后面的播种情况。随着拖拉机匀速前进,种子、化肥和滴灌带能同时被埋入土壤中。
??“只要在北斗智能终端中设定好地块数据,播种机就能进行直线播种,每千米的误差在厘米级,播种精度显著提高,每天能播种上百亩。”刘富康介绍道。为自家农田打完农药后,刘富康又操控着无人机为托管的小麦喷洒农药。
??“我现在觉得种地很有前景,也非常有意思。我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将来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种地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轻松。”刘富康说道。
??从个人“会种地”到引领大家“慧种地”
??28岁的张弋堃是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硕士。两年前,她加入了江苏镇江的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新农人”。和她一起工作的还有20多名年轻人,其中不少是农科、机械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他们的加入,为公司的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
??在润果农业,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带动1万多户农户从传统的“会种地”向智能化的“慧种地”转变: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精准判断农田的收割时间;利用土壤墒情传感器,能够精确测算土壤的肥料需求;通过物联网技术,无人插秧机在恶劣天气下也能高效作业……
??“这些高科技和新项目,让我觉得种地不再是一件又苦又难的事情,甚至可以变得新鲜、有趣、时尚,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张弋堃说。
??今年春耕期间,润果农业的“新农人”团队联合上海科研机构,使用140马力纯电动拖拉机率先开展小麦“耕、种、管”全流程电动化作业。纯电动拖拉机充一次电可以工作四五个小时,相比使用柴油更加省钱、环保。在农忙期间,移动补能车就像“充电宝”一样,5分钟就能完成拖拉机电池的更换,不用担心农机在田里“趴窝”。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其中有不少是“Z世代”的年轻人。“希望农业越来越智能,农民收入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更加可持续。”张弋堃表示,期待更多年轻人投身现代农业,用科技、管理和创新为中国农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