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以及“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这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在2025年的工作重点指明了清晰方向。

由于受到耕地和水资源的限制,当前我国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粮油产量的空间相对有限。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在于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产,并且我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存在较大潜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玉米、大豆、油菜的平均亩产仍有提升的空间。在不同地区,受种植制度、栽培模式、技术到位率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样存在明显的单产差异。所以,要通过突出“大面积”(覆盖整个镇或县)、实现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抓住关键环节并发挥主体带动作用,尽快提升单产水平。
小麦是我国的两大口粮之一。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亿吨,进口小麦达1101万吨。未来10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呈稳中略降趋势,而消费总量呈稳中略增趋势,国内供需格局处于紧平衡状态。打破小麦产量限制屏障、提高小麦产量潜力,是今后小麦育种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保障未来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目前,我国小麦生产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缺乏优质专用、节水抗旱、绿色多抗等重大品种,新一代生物育种技术的实用化应用不足,高效精准栽培和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的配套集成不够,全产业链种业科技融合发展有待加强等。因此,需要加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发掘优异资源,培育重大自主品种,加强高效精准栽培和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的配套集成,强化新一代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全链条提升种业科技能力建设,推动小麦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用科技支撑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坚持“顶天”与“立地”相结合,瞄准国际农业科技前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与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该校培育出了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碧蚂1号”,以及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等重要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在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达20多亿亩,增产小麦1000多亿公斤。
今后,我们将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紧密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理念,攻克生物育种的关键技术,培育绿色多抗、优质强筋的突破性品种。通过“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以试验示范站为平台的多元协同农技推广模式”,加速突破性品种在黄淮麦区的推广,并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辐射,为农民增产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生产贡献西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