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呈现“耕”新之景。大江南北的人们正不违农时,有条不紊地开展春耕备耕工作,准备农资、检修农机、进行田间管理等各项事务都在有序推进。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机是种田的重要保障。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梨丰乡的旭瑞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家正忙着对大型拖拉机、播种机等农机进行检修。
走近一台8行气吹式免耕播种机,合作社理事长刘佳良向记者介绍,这是他们今年新购置的农机装备,一台价值30多万元。
刘佳良表示:“播种机对于提升作物的出苗率至关重要,今年我们购置了多台新机子来替代老款的指夹式播种机,目的是确保苗齐苗壮。”而且新机子更适配他们所采用的大垄密植种植技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的种植株数,能够提高作物产量。
在山地间,一台油电混动微耕机伴随着低沉的轰鸣声灵活穿梭,它开行、碎土、切根,仅用半个小时就完成了3亩多山田的耕整工作。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榔木村村民王礼发说:“新能源农机不仅体积小巧,便于在山区作业,还具备抽水、照明等功能,堪称农机里的‘多面手’。”
兴国县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带,受地形地貌影响,不少农田坡度大、面积小,不适合中大型农机耕作。为此,县里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大力发展新能源微耕机,有效提升了丘陵山区农田耕作的机械化水平。
王礼发称,有了各类现代化农机,种田不仅效率更高,而且更加轻松,今年他打算多种些水稻。
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好2025年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老旧农机报废补贴进一步扩大范围,补贴标准也显著提高。这为广大农户适时更新农机提供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
正所谓“开春一渠水,秋收万石粮”。
春灌是土地越冬后“喝”的第一口水,农田能否“喝好喝饱”,直接关系到全年的粮食收成。
在江西省丰城市小港镇的一处高标准农田,刚刚翻耕完的土壤十分松软。过去,什么时候放水、放多少水这些问题都依靠种田老把式的“估算”,如今则可以借助科技实现“精打细算”。
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来到田间,将一个个传感器安装在泥土里。赣管局供水管理中心主任易斌介绍:“这是今年新投入使用的数字孪生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层深度和土壤墒情,能够识别需水区域和需水量,动态绘制‘田间需水地图’,避免大水漫灌。”这些自动监测设备与搭载多光谱设备的无人机配合,能够定期对灌区的田间需水、作物长势等情况进行智能分析,目前灌区已建成水情、工情、农情等监测点838处。
水利部3月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春灌累计灌溉面积已达2600余万亩。其中,已开灌大中型灌区428处,灌溉面积达2400余万亩。
记者了解到,全国土壤墒情总体适宜,重点水库蓄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灌溉水源相对充足。结合春季降水、江河来水预测和春灌需水等方面综合分析,春灌用水和城乡供水整体有保障。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买好肥、施好肥是实现稳产增收的重要基础。
3月初,在牡丹江市林口县一处化肥经销点,高高的化肥垛下,工人正在往四轮车斗里装化肥。林口县龙爪镇小龙爪村农民崔光哲说:“现在买肥不用东奔西走,只要打个电话,经销商就会把化肥送到家。这次我买了50袋有机肥,春耕还是要早做打算。”
同一时期,在全国产粮大县河南省商水县,一望无际的小麦田绿意盎然。当前正值小麦返青期,上周刚下过一场春雨,气温回暖,这对当地的种田大户刘天华来说是个好消息。刘天华表示:“现在正是小麦开始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时候,这几天我们正在加紧追肥。”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在刘天华的4000多亩小麦地里,施肥方式由洒播改为机播。刘天华说:“之前采用洒播施肥,肥料洒在土地里,一下雨就容易蒸发。现在机播是把农药直接施在土里,成本减少了30%。”
据农业农村部化肥保供工作专班调度,截至2月27日,省级化肥下摆到位率达70.8%,市、县两级化肥下摆到位率分别为61.5%、60.5%,省、市、县化肥下摆进度均略快于去年同期。
一年好景看春耕。春回日暖,丰收值得期待。